一、 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1、 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因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病毒的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携带者也被证实可以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人的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较一般的流感和禽流感潜伏期长,时长七天。
2、 流脑:也称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的发病初期类似感冒症状有发热、流涕、咳嗽、头痛等。细菌进入脑脊液中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嗜睡、颈项强直、喷射性呕吐、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潜伏期:该病一般为2—3天,最长为一周。
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发热伴出疹性的疾病。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潜伏期:6—18天,多数为10—14天。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4、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患病的风疹患者、带风疹病毒却没有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患者通过咳嗽、说话、打喷嚏等方式将带有病毒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当抵抗力低下的人吸入了带有病毒的空气,就可能被感染。
5、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原菌及其毒素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少数可见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等病变。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少年儿童多发。
6、 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多种腺体的疾病,临床上可见腮腺炎、颌下腺炎、睾丸炎以及胰腺炎等。
传染源: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该病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侵入健康人体的口腔、鼻腔黏膜后大量繁殖,然后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到达腮腺使腮腺产生病变;另一途径是病毒经腮腺管口直接侵犯腮腺而发病。
易感人群: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
潜伏期:12—25天,通常为18天,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7、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人。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潜伏期:14—15天左右。
8、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传染源:患病的患者或携带病毒的人。
传播途径 :1.接触病人皮。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4.饮用污染的水。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3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
潜伏期:一周左右。
9、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家庭预防春季传染病应做到的防治原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家庭应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1、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流感、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等),居家应每日定期开窗通风,减少春季聚集活动,定期进行常规消毒;
2、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肝炎、手足口病等),居家应教育幼儿饭前便后洗手,家庭个人生活用品专用;
3、 血液性传染病(血吸虫病等),居家应教育幼儿加强体育锻炼,加强户外活动时间;
而对于我们的幼儿面临的不仅仅是家庭,还包括我们的集体—幼儿园。因此,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卫生保健工作,让幼儿健康愉快的度过春季的疾病高发期。具体事宜如下:
1、 积极配合幼儿园晨检,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配合幼儿园做好疾病预防接种检查工作,有效的降低幼儿疾病的发生;
3、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均衡饮食、合理营养;
4、做到三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两注意(注意体温变化、注意外来人口),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该掩住口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