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回顾中国大陆的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从中国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应试教育,直到九十年代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再到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人性化教育。这三种教育方式并存,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应试教育在渐渐走向衰落,而素质教育则逐渐趋向成熟,人性化教育如旭日东升,势不可挡。
以下分别谈一下这三种教育方式及其演变历史。
二、应试教育的起源与衰落
应试教育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以科举取士,分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不同级别的科举考试。最早由隋朝隋文帝开科举之先河,后历代封建王朝均继承下来,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些变动,如自明洪武时开始的八股制度,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除八股科举考试制度。但这种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虽经“文革”时期的停用,但随着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这种选择人才的制度又开始得以实行。应试教育强调的是“两基教育”,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确为中国改革开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应试教育制度渐渐显示出相当多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把“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基础教育只是作为在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个基础性阶段,从而把“阶段”当成了“目的”。
2.不适当地强调了考试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就是应试教育弊端的生动写照。
3.校内考试的异化:不区分校内考试与校外升学考试,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完全按校外考试的要求来规范校内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的错位,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测量内容上严重偏倚,一切围绕升学考试的内容运转;测量水平盲目仿效升学考试;测验题型上盲目模仿升学考试;考试形式也模仿升学考试等等。
4.只重视传授应试的书本知识、应试的技能、应试的能力,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是:应试教育强化训练强度,强迫学生读死书,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严重分化,差生面扩大;引发学生恐学、厌学、逃学、辍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应试教育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是封建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施,素质教育也逐渐被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三、素质教育的含义与运用
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而到九十年代渐成热门话题并进而列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素质教育一时成为教育界的“宠儿”,数不胜数的素质教育研讨会、试验基地、经验交流会和媒体宣传,似乎把应试教育打入“冷宫”,原升学率高的“应试教育典型”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素质教育典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争论不休,有人把两者对立起来。更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一知半解,似乎增加了几堂美术、音乐、劳动技能等课程就是素质教育了。殊不知,“素质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鉴于此,现对持续近二十年的“素质教育”作一总结,以兹与同仁共同商讨。
1.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它是为中小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批又一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2.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的外延即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的外延可称之为“能力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用“三全教育”来表述,即全面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兹分述如下:
1)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它不仅包括基本的认知素质,还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情感素质、生存素质和创新素质等。
2)素质教育是“全过程教育”,它不仅在婴幼儿园所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均要把“素质教育”贯彻始终。
3)素质教育是“全方位教育”,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素质教育的外延即能力教育,它包括学习能力(获取信息和储存信息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整理、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组织和自我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书面和口头进行信息传达的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等。
3.素质教育的弊端:
素质教育虽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素质教育在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同应试教育一样,均把“学”者作为一种被动的工具或容器看待,而没有把“学”者作为一个有各种需求的“人”去看待。用市场经济的语言,就是“教”者一方(供方)没有考虑到“学”者(求方)是否需求。不管“学”者需要不需要,“教”者都一古脑儿把自己所授的“知识”强灌给“学”者。因此,“学”者把“学习”看作一件“苦不堪言”之事,而没有把“学习”作为“认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乐趣去主动进行。
2)素质教育虽强调“三全教育”,但它往往不成系统,忽视了各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往往顾此失彼。如过分强调非智力因素教育,致使学校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钢琴班、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英语班、技能班等一哄而起,家长们也无所适从,今天听说这个钢琴班不错,就带小孩去报名,回家买了一架钢琴;明天又听说那个书法班不错,于是家长带着孩又去报了书法班;后天又听说舞蹈班不错,于是家长不管孩子是否是跳舞这块料,有没有兴趣,于是又强拉着孩子去报了舞蹈班,……。如此这般,往往挤占了文化基础课时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同时又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以致本应是快乐的孩子,背上了成人过高期望的“包袱”。
从以上两种教育方式可以看出,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无一例外把教育的对象看作一种工具,殊不知“教育”的本质应该回归到“人性”的教育,即把受教育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并考虑其自身需求的教育。因此,“人性化教育”便提到的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是值得所有从事教育者深究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未来的生存质量、家庭与民族的兴衰。
四、人性化教育的兴起
人性化教育又称为“人本教育”,它起源于西方进入后工业时代时期,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不在成为机器的附属品或奴隶,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随着知识经济在全世界的兴起,“人性化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潮流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正向各国的教育领域奋勇“奔流”,亦为越来越多教育界的先知先觉者所接受和运用。
1.人性化教育的内涵:
谈到人性化教育,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社会培养各种职业人才?亦或是培养各方面素质均较高的人才?……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那么,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依笔者的观点,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依照个体生命发展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情感、创造等各方面均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成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得到和谐统一的社会化群体人。因此,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
1)人性化教育是尊重受教育者内在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
一个生命个体的诞生,理应受到尊重,而不能看作是父母的附属品或私有财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生理、心智、情感等方面均有其内在发展的要求,成长只是提供各种成长要素所必需的外在条件,如同给种子提供必要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养料才能发芽生长一样。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通过对儿童多年的观察,终于揭开了儿童心智成长的秘密,即精神胚胎理论和对儿童敏感期的发现,从而为实施人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2)人性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育的终级目的要回归到人自身问题。一个人从诞生后的自然人成长为有各种能力的社会人直至走向生命尽头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工作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还要恋爱、结婚、生育、消费,与他人共处,与自然相处,还有疾病和情感的困扰等等。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技巧,并不是人生来就从娘胎里带来的,必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这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自我教育的所在。
3)人性化教育是把“个体人”作为一个教育系统而实施的教育。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作为对“个体人”的教育,既是教育系统的最低层次,又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层次。因此,从教育的范围可分为生理、心智、道德、情感、生活、审美等子系统;从教育的过程又分为婴幼儿期(0~6岁)、小学期(7~12岁)、中学期(13~18岁)、大学和研究生期(19~24岁)以及继续教育期等子系统;从实施教育的主体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互为分工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最终的教育成果则只有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才能检验出来。当然,从各个子系统中亦可检测出阶段性的成果。
2.人性化教育的实施:
根据以上对人性化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要真正把人性化教育落到实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其主动发展,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让其成长发展的外在条件并加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蒙特梭利博士在每次演讲时,总会说这样一句话:“Help me to do by 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这就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彻底放弃已有的观念,让新的观念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若不如此,虽口头说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实际上处处以成人的标准和喜好强加给他们。
第二、对受教育者要进行系统化教育。不仅要注重智力和技能教育,还要重视生理、道德、情感、生活、社交、审美等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个体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
第三、教育者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不同阶段而施教,因个性差异而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生命发展不受压抑和阻碍,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合作与和谐相处的教育,从而为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生态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其中还要把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灵魂深处。
五、总结
应试教育从诞生到衰落走过了一千五百年的历程,它是和自然经济以及封建主义政治需要而相伴相生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从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素质教育理所当然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已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历程,然而这一历程尚未完成,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对教育探讨的不断深入,教育对人性的回归,人性化教育已提到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充分发掘人的最大潜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为实施人性化教育提供教育依据和教学内容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然而,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整个社会在强调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同时,而忽略了对教育者的教育,亦即对教师、家长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而这往往是对受教育者取得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这三种教育方式并存,虽应试教育已是日薄西山,但其强大的惯性力量非短期内可以消除。素质教育已被中国政府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和经验,各地教育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加之推广。然而,中国现行的教育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素质教育的推广与运用,加之至今尚未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素质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入西方的人性化教育开始也近十年了。教育界和社会的一些先知先觉的有识之士,把这项教育作为彻底改变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出路所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兴家之源!谨以此语赠与一直关注和投身教育的人们。 |